
发布日期:2024-07-29 16:08 点击次数:63
在如今部分关于革命战争的影视剧中,往往会出现一个错误,即弱化了政委的作用,显得有些可有可无。
部分作品为突出军事指挥员,甚至把政委刻画成只会拍手叫好、没有自己主见的角色。
哪怕是著名的《亮剑》中,李云龙也怼过“团长管军事,政委管生活,你越权了”,搞得政委像是只管内务的干部。
但事实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相信大家都清楚人民军队有一个原则——党指挥枪。
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录中就清楚地写过:政治委员是可以决定一切的...权力大得吓人。
那么,当年政委究竟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政委绝非摆设。
在人民军队创建之初,真是什么都缺,人手、财政、武器、后勤、医疗等等,要啥、啥没有。跟国民党比起来,那是天差地别。
哪怕是经过迅猛发展后的解放战争,一开始也是国军占尽了优势。既然如此,为何最终还是我党取得了胜利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最为关键一点的因素就是思想。
国军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就抛弃了初衷,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遗志。
参军像打一份工,官兵不知为何而战,如此心态下,又哪来什么战斗力呢?
而人民军队自创立开始,所想的就是要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中国、让国人过上不被欺凌的日子,这一点从未变过。
所以全体指战员都有一个大的思想统一,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在这个目标的激发下,很多人都迎难而上、不畏牺牲。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吸纳形形色色的人,怎么让新加入革命队伍的人能迅速达成思想统一呢?
政委制度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其会及时了解全军思想动向、是维系全军思想的纽带。
能保证人民军队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上级的路线、方针,绝不会被少数意志不坚定的败类将队伍带坏。
同时政委通过发挥自身职责优势,通过开展宣传动员、思想建设、纪律监督等方面保证队伍在局势不利的情况还能下保持士气、忠诚和战斗力。
红军时期曾有过多个困难阶段,哪怕是长征这种九死一生的征程,部队都没被打散,政委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拿更换门庭这一点来说,军阀混战时,石友三、孙殿英、吴化文等人可以带着整支部队走,两党对垒时,万毅、高树勋、董其武等人也是一呼百应。
而郭炳生、龚楚、刑仁甫等人能拉走的仅是身边最亲近的寥寥几人,下属官兵一听要背叛革命,基本上都会立即划清界限,这就是有没有政委最大的区别。
军队在政委的带领下,成为党的军队,并非任何一个人的私兵。
二、政委制度沿革。
当然,政委制度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1927年的三湾改编,毛主席提出“支部建在连上”,为党领导军队奠定基础。
1929年的古田会议,毛主席再次对红军进行深入改革,确立政委制度。
可别以为政委只管生活,只要涉及到有关“人、钱、粮、枪”等要紧的大事,政委就有决定权,哪怕是军事方面也不例外。
1930年中央颁发《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明确指出:当政治委员与同级军事长官发生分歧时,政治委员有停止军事指挥员命令的权力。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后来在《历史的回顾》中说过:“当时,政治委员是可以决定一切的,能擅自逮捕人、处罚人,对同级军事指挥员有监督权……权力大得吓人哪!”
很明显,他对当初跟陈政委共事的经历心有余悸,毕竟陈政委发起火来,直接拿马鞭抽麾下的将领。
政工干部压制军事干部并非个例,像贺龙和夏曦、粟裕和刘英、程子华和徐海东都是如此。
造成这种现象,跟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生存环境恶劣,就必须要思想过硬的政委来把大家拧成一股绳,责任大,权力就给得多。
到了抗战时期,整体相对来说稳定许多,所以中央在1938年12月颁布的《政治委员工作暂行条例》做了些许改变:
在军事行政和作战指挥上军事指挥员负更重大的责任,但在军事指挥员有违犯了党的路线或不执行上级命令情况时,政治委员有停止军事指挥员命令之权。
提高了军事干部的优先权,但政委还是有最终决定权。然而,红军时期适用的政策,到了抗战就不一定契合了。
有的政工干部他的确能指挥,但仅限于指挥小规模作战。
而且政工干部考虑问题都是从全面、大局出发,这样一来遇到突发事件,就缺乏果决的魄力,1941年的皖南事变就是典型例子。
本来发现国军围过来后,新四军军长叶挺就要突围,奈何犹豫的项英一直不敢决断,最终就酿成惨剧。
另外,政委手握最后决定权还有一个弊端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军发展速度太快。
那些被新提拔起来的政工干部对战事的把握是不够的,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伤亡,1942年的雪村战斗是典型例子。
当时冀中第八军分区政委王远音与冀中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常德善在子牙河东一带驻扎,通过敌情侦察和电台得知日寇集结大量部队向他们扑来。
常德善知道日寇难打,表示应马上撤退,然而王远音担心就这样离开,会让百姓误以为八路军怕死,坚持要跟日军打一仗再走。
两人吵了很久,结果是王远音动用“最后决定权”将部队留在了雪村。
造成的后果是常德善身中27弹牺牲;王远音受伤后不愿做俘虏,饮弹自尽;
30团政委汪威、30团副团长肖治国、23团二营营长邱福和、军分区侦察股长杨克夫等干部也不幸牺牲。第八军分区遭受毁灭性打击。
此事让中央为之震惊,军委讨论后宣布政委从此不再拥有军事上的最后决定权,军事行动就由军事指挥员负责,如果发生争执要及时将详细情况上报。
有了这次调整,军事指挥员才在专业领域获得最大的权力,后来发挥出几次奇效。
解放战争中,郑维山动用该权力否决政委王宗槐,打了平津战役的新保安阻击战,将援军安春生部击退,使郭景云部被歼;
杨勇动用该权力否决政委苏振华,打了淮海战役的仪宗阻击战,成功迟滞黄维兵团的行动,让中野顺利对其造成合围并最终歼灭。
任何事情、任何政策都不可能做到完全正确,顺应大背景做改变,才是硬道理。
三、政委不擅军事?
一些影视剧中,政委在军事方面基本不发言,似乎完全是“门外汉”,但在历史中绝非如此。
诚然,皖南和雪村两次悲剧,政委要负主要责任,但也不能以偏概全,更多的政委是军政双优的。
像新中国的开国将军里,黄克诚、罗瑞卿、邓华、陈锡联、杨勇、王建安、叶飞、杨成武、王震等都是政工干部出身。
他们的指挥能力也非常强,也都有许多经典战绩,所以不能单从一两件事中就否定政委在军事领域的贡献!
发布于: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