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注册
业务范围你的位置:鹿鼎注册 > 业务范围 >

志愿军老兵回老部队参观,坐进步战车东摸摸西看看,眼泪就下来了

发布日期:2024-07-29 18:31    点击次数:198

  

志愿军老兵回老部队参观,坐进步战车东摸摸西看看,眼泪就下来了。这位老兵为何如此激动?他在车内回忆起了什么往事?那场战斗中又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让我们跟随老兵的脚步,一起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一、老兵重返故地

2019年的一个秋日,88岁高龄的杨德盛老人来到了他的老部队参观。曾经的步兵连如今已经改编为装甲步兵连,各型先进装备让老人眼花缭乱。当杨德盛老人坐进步战车内,看着车内先进的仪表盘和各种操作装置,不禁感慨万千。他缓缓抚摸着步战车内的座椅和操纵杆,仿佛在与一位故人对话。

老人详细询问了战士们关于步战车的战术技术性能,当得知这款步战车不仅可以负重50吨,最大时速可达70公里,炮塔上的30毫米机炮更是射速惊人,老人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感叹道,当年要是有这样的装备,也许很多战友就不必牺牲了。

坐在步战车内,杨德盛老人的思绪渐渐飘回到了69年前,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1950年,年仅19岁的杨德盛随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成为20军58师172团3连60炮排的一名炮手。那时的他还是个涉世未深的少年,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然而残酷的战争很快就让这个少年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在朝鲜东线的战场上,杨德盛和战友们与美军陆战一师展开了殊死搏斗。每一天,都有战友在枪林弹雨中倒下,杨德盛也曾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那个冬天,朝鲜的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志愿军战士们仅凭一把炒黄豆和几个冻土豆,就在冰天雪地里战斗了一天一夜。在连续的高强度作战中,杨德盛结实的身体都被拖垮了,体重骤降了20多斤。但他从未想过退缩,因为他知道,身后就是祖国,身边的战友都在前赴后继地战斗着。

坐在步战车内,杨德盛老人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当年的情景。他清楚地记得,1950年11月27日,他们接到命令,要去下碣隅里东山的1071高地,切断美军陆战一师的退路。那个高地,原本是美军的老巢,如今反倒成了志愿军的一颗钉子。美军誓要拔掉这颗钉子,志愿军战士则要在这里筑起新的长城。

杨德盛和战友们踩着齐膝深的大雪,在漆黑的夜色中行军了40多里,终于在凌晨时分到达了1071高地。战士们刚刚在阵地上趴下,敌人的炮火就像雨点般密集地落了下来。紧接着,美军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对阵地发起了疯狂的进攻。

在那场惨烈的阵地战中,杨德盛亲眼目睹了一个个战友倒在了血泊中。班长王志国头部中弹,但他的身体却没有倒下,因为双腿已经被冻在了及膝深的雪里。而他自己也中了枪,右腿被打穿,鲜血染红了白雪。但杨德盛咬紧牙关,用绷带简单包扎了伤口,又重新投入战斗。

此时此刻,坐在步战车内的杨德盛老人,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战场。他的耳畔,又响起了密集的枪炮声和战友们的呐喊声。这一切,都是他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那些曾与他并肩战斗过的战友,那些把热血洒在异国他乡的英雄,永远活在他的心中。

二、回忆往昔战斗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党中央和毛主席之命,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杨德盛随20军58师172团3连,来到了朝鲜东线前沿阵地。初来乍到的志愿军战士,还没来得及适应陌生的环境,就投入了同美军陆战一师的殊死搏斗中。

杨德盛清楚地记得,11月27日,他们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3连要直插美军控制的下碣隅里东山1071高地,切断美军的退路。出发前,每个战士只领到了一把炒黄豆和几个冻土豆充饥。在漆黑的夜色中,战士们踩着齐膝深的大雪,行军40多里山路,终于在凌晨时分到达了目的地。

1071高地,是下碣隅里地区的制高点。不久前,这里还是美军的大本营,如今已被志愿军夺取。但美军誓要夺回失地,因此1071高地成了双方你争我夺的焦点。天刚蒙蒙亮,美军就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对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

杨德盛所在的炮班,只有两门60毫米迫击炮,每门炮仅20发炮弹。面对敌人密集的炮火和疯狂的冲锋,这点火力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很快,炮弹就打光了。杨根思连长当机立断,命令炮班打散,分配到各步兵班。杨德盛被分到了2排5班。

战斗异常惨烈,志愿军战士在敌人凶猛的炮火下,几乎无处躲避,只能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坚守阵地。5班班长王志国,一个有7年军龄的老兵,头部中弹牺牲。但他的尸体却没有倒下,而是直挺挺地立在那里。原来,他的双腿已经冻在了及膝深的雪里,牢牢地"钉"在了阵地上。

杨德盛临危受命,接替王志国成为5班代理班长。他带领仅剩的6名战士,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但是,敌人的炮火实在太猛烈了。杨德盛的右腿被子弹打穿,鲜血染红了白雪。战友们把他抬到掩体后,为他简单包扎。但杨德盛坚持要重返阵地。他只稍事休息,就又爬了回去。

此时,敌人正在发起新一轮进攻。杨德盛端起枪托就是一阵猛打,但很快枪里就没了子弹。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美军士兵冲进了他的战壕。杨德盛来不及多想,抡起枪托就朝敌人砸去。那个美军士兵高大魁梧,一只手臂就有杨德盛两条腿粗。在被砸中的同时,他手中的刺刀也刺进了杨德盛的腰部。

两个人就这样抱作一团,从山坡上滚了下去。所幸刺刀是从侧面刺入,没有伤及要害。但杨德盛还是因失血过多,躺在雪地里动弹不得。他就这样在冰天雪地里躺了一个多小时,直到援军赶到,才被抬下了阵地。

此时,战事已接近尾声。在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下,美军最终放弃了夺取1071高地的企图。但代价也是惨重的,3连169人出战,最后只剩下包括杨德盛在内的4个人。而在这场战斗中,杨德盛最敬爱的连长杨根思,为掩护战友,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

三、生死与共的战友

坐在步战车内回忆往事的杨德盛老人,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鲜活的面孔。那是他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结下的生死之交,是与他并肩战斗、生死与共的战友们。

杨德盛的连长杨根思,就是其中令他难以忘怀的一位。杨根思是杨德盛的老乡,比他大8岁。两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情同手足。从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刻起,杨根思就处处关照着这个小老乡,把他当成亲兄弟一般疼爱。

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杨根思总是冲在最前面。每次战斗他都和战士们在一起,鼓舞士气,指挥作战。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仅有的一点物资全部分给战士们,自己却常常忍饥挨饿。

杨德盛曾多次目睹杨根思为救战友而挺身而出,面对敌人的枪口毫不退缩。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伤亡惨重。为了掩护战友撤退,杨根思只身一人端着机枪,在暴露的阵地上向敌人猛烈开火,吸引火力。当弹药打光后,他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数十名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换来了战友们撤退的时间。

得知杨根思牺牲的消息,杨德盛悲痛欲绝。他失声痛哭,泪水模糊了双眼。他发誓要为连长报仇,要让敌人血债血偿。

此后的每一次战斗,杨德盛都以十倍百倍的勇气投入战斗。他常常主动请缨,去完成最艰难最危险的任务。在那些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时刻,他总是想起连长的身影,想起连长的教诲,就有了无穷的力量。

在上甘岭战役中,杨德盛先后荣立一等功、二等功。他被评为志愿军特等功臣,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然而,这一切荣誉在他看来,都比不上连长曾经给予他的关怀和信任。

岁月悠悠,物是人非。曾经的战场如今已是一片祥和,曾经的战友大多已作古。但是,每当杨德盛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连长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如昨。

杨德盛常常会想,如果没有那场战争,他和连长也许会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会一起喝酒聊天,会互相拜访家人,会看着彼此的孩子长大成人。然而,战争无情地带走了连长的生命,只留下无尽的思念和遗憾。

如今,杨德盛老人坐在步战车里,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战场。他轻轻抚摸着座椅,似乎那里还残留着连长的体温。他凝视着车窗外的天空,似乎那里还回荡着连长的呐喊。

老人的眼角,悄悄滑落了一滴泪水。他在心里默默地说:"连长,你看到了吗?我们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我们建设了新中国,我们正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切,都凝聚着您的鲜血和生命啊!"

四、今昔对比感慨万千

坐在步战车内的杨德盛老人,感慨万千。69年前,他随志愿军来到朝鲜战场时,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十分简陋,大多是淮海战役缴获的美式装备。与美军相比,无论是火力还是机动性都有很大差距。

然而,志愿军战士们凭着一腔热血和必胜的信念,硬是与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打得有来有回。他们发扬"钢少气多"的精神,以"人在阵地在,人不在阵地丢"的血性,创造了威震世界的战争奇迹。

如今,曾经的步兵连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现代化的装甲力量。先进的武器装备,让这支部队的作战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看着手握钢枪的新一代战士,杨德盛倍感欣慰。他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为年轻一代的成长而骄傲。

老人清楚地记得,当年的志愿军战士,许多都是从未见过汽车、飞机的农家子弟。而现在,每一个士兵都能熟练操作先进的武器装备,掌握现代化的作战技能。这一切的变化,凝聚着新中国几代人的奋斗和牺牲。

杨德盛不禁想起了牺牲的连长杨根思,想起了那些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战友们。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

老人轻轻抚摸着胸前的勋章,那是他用血与火换来的荣誉。每一枚勋章,都凝结着烈士们的忠魂。杨德盛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先烈们的遗志传承下去,让更多人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

近年来,杨德盛多次回到朝鲜旧地重游,寻找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每到一处,他都会向年轻一代讲述当年的故事,讲述志愿军战士们不畏强敌、英勇善战的事迹。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铭记先烈们的丰功伟绩。

如今,杨德盛已是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但每当他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都会精神抖擞,眼神坚毅。他常常告诫年轻一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倍加珍惜。要继承和发扬志愿军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老兵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车厢深处。他那佝偻的背影,似乎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车窗外,硝烟散尽,和平的阳光洒向大地。先烈们的英魂,已化作永恒的丰碑,矗立在后人的心中。

发布于:天津市

Powered by 鹿鼎注册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